幼儿科学探索课程是北京昊科启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教学开发中心研发的一套专门针对4——6岁幼儿体验式科学启蒙教学教材。教材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并借鉴多方幼儿教育理论与经验结合科学教学的特征而研发。教材具有每人一套实验器材,每个孩子都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的鲜明科学课教学特征。教材遵循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多种认知能力,提高幼儿科学素养为教育原则。开发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主动思考好习惯、动手能力、建立自信心等多方面综合素质。本教材的产生填补了幼儿教育对科学启蒙教育学科领域知识的缺乏,极大丰富了幼儿对自然科学体验、认识的内容和范围。是现代幼儿园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教材之一。
幼儿科学教材开发背景 :
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改革大致有已10~20年的历史。他们认为,国家创新能力的建设必须从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改革抓起,应把科学课和语文课、数学课一起共同列为小学阶段的主课!至少在10年前,对5岁——12岁儿童实施科学教育必要性的争论,在发达国家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在我国,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可能还没有开始。
1994年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开始组织了科学能力建设委员会(CCBS)。专门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探究式的科学教育。2000年11月,中国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际科学联合会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在北京召开国际小学科学与数学教育会议,并发表了北京宣言。2003年12月,世界90多个科学院组成的国际科学院组织(IAP,InterAcademy Penal)在墨西哥召开全体会议,会议通过并发表了关于在世界范围内共同推动儿童科学教育的联合声明。其后,在2004年2月国际科学院委员会向联合国秘书安南(Kofi Annan)正式提交了他们第一份对国际问题的咨询报告——“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在世界范围内建设科学技术能力的战略”。在这份咨询报告中,强调了科学能力建设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其中,作为基础和最具战略性的任务是中小学(5岁——18岁)的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科学技术能力建设的核心!
2001年,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倡导和推动在中国开展一项有重大意义的科学教育改革项目,取名“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旨在促进我国幼儿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大教育改革计划。此项目正在紧张的实验研究阶段。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趋势大环境下,昊科教育研发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公司原有教育教学资源和小学阶段科学探索课程教学优势,率先对幼教阶段科学教育进行研究探索,开发推出幼儿科学探索课程。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理念
> 以幼儿为主体 自发性学习
孩子生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巨大潜力,人之所以有学习的欲望,就是受到与生俱来的智能所驱使,也就是孩子内在有一种执著追求知识和求发展的冲动。那是内部发生的原动力。如孩子热衷做某一件事时,大多会不知不觉地进行 “分析、比一比、合起来、集在一起”的观察探索活动。
> 启发创造性思维 提高幼儿科学素养
对人类而言,创造是自然而生的,也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性。对幼儿的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可以保护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发展探究能力,了解各种事物的细微差别。而且有利于敏锐观察能力、儿童情绪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它既让儿童有一个愉快的学习经历,又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
> 成人以引导支持者角色 协助孩子自我发展
必须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活生生的、活泼可爱的、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必须将幼儿的生活及其各种不同环境与关系整合起来加以考虑: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孩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成人包括教师与家长,给儿童的教育是协助儿童自我发展。
幼儿科学探索课程教材的科学启蒙教育特征:
幼儿科学启蒙教材以每人一套实验器材,每个孩子都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中心(SCI)的教学思想,科学启蒙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家长的支持配合下,以幼儿发现与体验为学习过程,带有鲜明的“实验——体验——发现”特征,它主要教育特征表现为:
· 幼儿亲手体验做实验,激发幼儿好奇心,锻造孩子观察能力和提高动手能力;
· 探索式教育过程让孩子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 开启发散式思维,依靠和尊重幼儿已有的感知,激发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
· 课程素材来源于生活,从幼儿感兴趣范围取材,为孩子今后生活与学习打下重要基础;
· 教育过程鼓励幼儿多用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表达认知,促进表达能力的综合发展。
· 科学教育延伸到家庭中,调动亲情力量,促进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
|